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威海日报》11月3日头版:丛海波-手术刀一拿就是36年

发布时间:2014-11-04  点击:


      小城大医——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院长丛海波

  9月22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院长丛海波捧回了一个沉甸甸的证书——“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并被选为优秀代表做典型发言。

  这一荣誉,是对他长期在骨伤科和显微外科临床实践和科研成就的褒奖;这一荣誉,是对他“减轻病患痛苦,重建肢体功能”质朴从医理想的肯定。

  从一名赤脚医生到知名学者,从普通大夫到医院院长,从医36年来,丛海波勤于钻研、躬身实践,精于管理,不断攀登骨伤科、显微外科技术高峰,亲手救治了2.3万多名患者,成为全国5000万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

  心怀患者,以仁爱之心赋予医学生命的温度

  9月24日早上6时许,文登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手术室内灯光通明,丛海波以一名主任医师的角色上岗,主刀为一名前臂多发粉碎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手术,丛海波换下工作服,开始了繁忙的院长工作。这样的角色转换每天都在发生。

  几乎同一时间,乳山白沙滩镇桃村王家村村民盛合业和家人一起,开始了繁忙的秋收劳作。回想起7年前的那个秋季,盛合业仍百感交集:“我当时被车撞了,左小腿骨头挫碎,缺7厘米长骨头,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得截肢,是丛医生保住了我这条腿,要不现在我得躺在家里,哪能干活。”

  “我最高兴的是,手术成功后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刻;我最欣慰的是,病人康复后脸上露出的笑容。”这是来自丛海波心底的声音,也是他36年不放下手术刀的动力所在。

  丛海波从医,源于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1976年,丛海波下乡当知时被选拔为业余赤脚医生。“当时,很多农民受着伤病的折磨,但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我有时候帮不了他们,就想着有一天帮他们解除病痛。” 从医的种子自此在丛海波心里发芽壮大。

  1978年返城后,丛海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院,在文登整骨医院当上了一名中医骨伤学徒。“那时,白天给老医师当助手,细微观察他们每个动作,晚上就看书、学习。”通过努力,丛海波逐渐成为老医师的得力助手。

  1982年,丛海波考上了中医骨伤大专学校,圆了专业学习梦。经过三年的大学“充电”,他像喝足了水的骆驼,载着希望、载着梦想,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返回当地医院。由于成绩突出、业务进步快,1988年他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派到全军显微外科中心,专攻骨伤显微外科。

  外派学习期间,为能适应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体能要求高的特点,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刻意24小时不吃不喝,锻炼抗饥饿、抗疲劳、抗低血糖的能力,锻炼在饥饿劳累状态下手的稳定性、头脑的清醒性。这种异常艰苦的磨练,使他的基本功快速提升。

  结束后丛海波回到医院,率先在胶东半岛成立了显微外科。“当时,我是医疗组长,手下有一名医生,当时医院实验条件差,我就经常到屠宰场买来新鲜的猪尾巴、猪排骨,带领他们利用猪的小血管练习小血管吻合基本功,提高技术水平。”丛海波回忆说。

  丛海波在从医道路上的执着,源自对病人的挚爱,对治病救人信念的坚定。对骨科来说,截肢是最简单、最安全、后期纠纷最少的手术,但是丛海波最不愿做这种手术。

  “对医生来说,截肢只是一台再简单不过的手术,对患者来说,截肢是一生的痛苦。减轻病患痛苦,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的肢体,重建肢体功能,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起码医德,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不能放弃努力!”丛海波的话饱含深情。

  大医有大爱。丛海波以炽热的心赋予医学生命的温度,给无数患者带去了福音。盛合业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7年9月21日,盛合业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撞出四五十米,小腿后部一小部分皮肉连着残脚。“当时,第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得截肢,我就想,截肢了,地怎么种,孩子怎么养活,就坚决不截。”盛合业回忆说,他当时星夜兼程奔往文登。急诊看了以后也认为得截肢,可丛海波觉得,病人的足底还是有感觉的,胫后神经是连续的,只要有保护性感觉,走路就有知觉,就比假肢强。就为他做了4次手术,把一条判了“死刑”的腿保住了。

  采访中,丛海波一直在强调一句话:“病人把生命、把健康交到我们手中,这是选择,更是信任,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解决痛苦,减轻负担。”

  怀揣着对病人的挚爱,丛海波选择了坚守。2000年,医院领导找丛海波谈话,让他当副院长。他第一句就说“当了副院长,还能不能干医生?”

  2011年,丛海波上任文登中心医院院长,为了不让“院长”和“医生”两个角色“打架”,他选择早晨提早上班和周六周日为病人进行手术。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显微外科,就选择了牺牲。由于显微外科急诊多,加班是常事,丛海波时刻以病情为警报,以手术台为战场,以器械为武器,最长36小时没出手术室,最多一天做了19台手术。

  “医生的本职就是治病救人,医生的工作就应该在病人身边,只要自己还能拿手术刀,我就不会离开病人。”采访中,丛海波一次又一次表达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

  精于技术,问鼎骨伤临床实践高峰

  9月23日上午9时许,在三角集团全钢车间内,维修班班长陈长勇正带领工人在维修剪板机,双手动作灵活而麻利。如果不是他自己介绍,谁都不知道他13年前做过十指再植成活手术,这是丛海波亲自主刀实施的手术,是世界第17例双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活的病例,更是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功能完全恢复的报道病例。

  据丛海波介绍,在陈长勇双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手术中,他提出了指体无短缩理念,创造性的采用同类组织同步修复,即从结构到结构的流程式再植方式,缺损血管采用移植小血管的方法进行再植,这种再植方式提高了再植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更好的保留了指体,促进了再植术后指体的功能恢复,也是显微外科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改进和创新。

  丛海波说,骨科手术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一是功能,二是外观。我们要在保生命的基础上,保肢体,保功能,求美观,肢体功能很重要,特别是手部的灵活性功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保障,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双眼睛,在临床中我们要全力保住患者的肢体,想方设法重建毁损的手部功能,保证患者的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个人、对家庭,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都很深远。

  丛海波始终认为,治病救人,技术是核心。为此,他把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不断改进治疗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省内、院内空白。

  早在1996年,凭借“急症吻合血管组合组织移植的临床研究”成果,丛海波第一次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在所有获奖专家中,年龄最小,只有36岁,职称最低,只是中级职称,单位级别最低,只是个县级医院,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片惊叹。

  此后,丛海波在骨伤科、显微外科领域不断创新,“组织移植结合骨段牵伸移位成骨修复重建小腿大范围多元组织缺损”等科研成果频出。从医以来,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00余篇。

  36年来,丛海波完成各种手术两万三千多例,其中断肢、断指手术成活率达97%,各种组织移植手术成功率达99.5%,居国际领先水平。他从一名中医学徒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连续两次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技术提高了,名气也大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大医院都向丛海波伸来了橄榄枝,南方的医院还许诺给他百万年薪。丛海波说,他心动过,业务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平台,但舍不得自己的团队和病人,他的“根”在基层,为基层服务才是他终生的选择和追求!

  践行使命,打造百姓信赖的区域医疗中心

  2011年8月,丛海波调任文登中心医院院长。一份新的责任在肩,丛海波治院理念清晰而简单——打造老百姓信赖的区域医疗中心。

   “我干这个院长不为别的,就想着把咱自己的医院发展好,等咱老了也能在这儿放心地看病,这是我的小私心,我的大私心就是带领大家为百姓培养一批可以信赖的专家,建设一个大家信赖的医院,更好的造福于当地卫生保健事业。”丛海波爽朗的说道,这是一种大私,更是一种大爱,代表着无数人的心声,它发自肺腑,并践行于民。

  丛海波秉承“十年建医院,百年立学科”的宗旨,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竞争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夯实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大医之道,贵在精诚,打造群众满意医院,需要优势学科支撑,离不开优秀人才。本着“院有重点、科有专攻、人有特长”的理念,文登中心医院健全了人才激励培训机制——通过专家带队、骨干带头、外派学习形式,促进年轻医生成熟、成手、成家;打破行政年龄限制,遴选医院学科带头人,将科研奖励形成制度化,推动各领域内重点学科脱颖而出……

  目前,文登中心医院已形成以神经内科、骨外科、中医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为龙头,以肿瘤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儿科、医学影像科8个市级重点专科和威海市抗菌药物应用监测质控中心、医学影像质控中心、临床输血质控中心、血液透析质控中心、病案质控中心5个市级质控中心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格局。

  于晓峰是文登中心医院骨外科主任,主攻专业为运动损伤微创关节外科。而3年前,他仅仅是做过几例膝关节镜手术,而且比较简单,丛海波院长上任后,高度重视骨科微创技术发展,派他到北京的大医院学习。回院后,他逐步独立开展了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疾病的关节镜诊断与治疗,每年的关节镜手术量在150台左右。

  “3年前,骨外科没有细分专业,20多个床位,现在发展到3个大病区,5个亚专业,100多床位,成为省级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这得益于丛院长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于晓峰坦言。

  上医之境,乃仁爱之境。丛海波对病人的关爱还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为解决药品、耗材物资传统配送管理的难点和弊端,在放射、检验、心内介入等医用耗材物资方面全方位实行了集中配送,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深化医改座谈会成功在该院召开,推介这种管理新模式;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增收不在病人身上打主意,严格控制药品、耗材的使用,想方设法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夯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立名医名院专家库,打造“不到外地看专家,外地专家来看你”的服务品牌,方便群众就医……

  目前,医院病人平均住院日由2011年的13.31天下降到10.92天;药品比例由2011年的41.92%降至33.93%;耗材比例同比降幅达8.84%。病人均次住院费同比降幅达20%,在改进技术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大大降低就医费用,减轻就医负担。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带着这样的信念,丛海波带领员工搏击在救死扶伤一线,矢志打造代表威海一流医学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为威海地区百姓就医和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详情请点击:
http://www.whnews.cn/news/node/2014-11/04/content_6231501.htm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