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中国组织人事报》:无影灯下的“微雕大师”

发布时间:2014-10-27  点击:


 
丛海波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骨伤学科带头人。率先提出从结构到结构的断指再植新方法,创建了功能性再造手的新技术,解决了组合组织移植的几个难题。由于在事业中的突出成绩,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人们习惯用“微雕大师”来形容显微外科医生。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在显微镜下,双手穿针引线,接合断骨、缝合血管和神经组织……如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造成终生痛苦。
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的丛海波就拥有这样一双“妙手”。
    从未放弃梦想
    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整个世界都将为你让路。丛海波是这句话的有力证明者。
丛海波1977年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上山下乡,到农村当了知青。为解村里缺医少药燃眉之急,丛海波被推荐当了赤脚医生。未经过正式医疗训练的丛海波,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根本无能为力。于是,他立志要学医,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地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机遇来了,就是1978年国家全面恢复高考。可是哪有机会看书复习!丛海波在考前的一天草草翻了翻书本就步入了考场。结果名落孙山。但梦想并没有被现实击碎。在知青回城的大潮中,有“中医骨伤学徒”机会可以进入文登整骨医院。丛海波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学徒。学徒是没有机会给病人看病的,只能在科室里“跑龙套”。丛海波并不气馁,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的医生学习。调牵引、打夹板、换药……为了研究骨头结构,他到市场买来猪的骨头进行研究、琢磨,到食品厂买来新鲜的猪血管、猪神经,自己在家进行缝合练习。几年的知青生活,早就让他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他的好学好问,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学医的梦想从未放弃过。1982年,丛海波终于考上了山西大同医学专科,专业学习中医骨伤知识。三年很快过去,想学的知识没有尽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医院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派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显微外科中心,专攻骨伤显微外科。
    当时我国的显微外科也刚刚起步,丛海波深知机遇难得,学得非常拼命。为能适应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体能要求高的特点,经常刻意24小时不吃不喝,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锻炼抗饥饿、抗疲劳、抗低血糖的能力,锻炼在饥饿劳累状态下手的稳定性、头脑的清醒性和身体的抗疲劳性。正是这种异常艰苦的磨练,使他的基本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一年后,医院以丛海波为中心成立了显微外科,作为骨伤科专业的新兴分支,开启了他治病救人的新篇章。
    至精至微的医术
    2001年7月30日,是威海三角集团工人陈长勇永远忘不了的日子。
    那天雨下得特别大。上夜班的陈长勇,在操作剪板机时,不慎将双手和铁板同时送入剪板机内。一瞬间,他的手被剪板机连续切了两刀,将手掌以前部位一分为三,两只手切为六段。晚上9点,他被送到丛海波这里。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十指脱离病例,对丛海波来说也是个极具挑战的手术。
    丛海波将实验室里练就的一切技能都用上了。双手在显微镜下不停地穿针引线,两眼一动不动地透过显微镜寻找每一根神经、血管断头,指段一一对齐,一一连合……手术做得异常精细。手术完成后,未出现血管危象,手指100%全活。术后12天拆线,30天拔出固定钢针,进行手功能训练后十指完全恢复正常。陈长勇不仅回厂从事以前的机修工作,还当了机修班长。这成了世界第17例双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手术,仅用9个小时20分钟,更是世界上报道的首例十指离断功能完全恢复的病例。
    从医36年,丛海波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6年,完成一例9个月幼儿末节断指再植,是世界上报道年龄最小的再植病例;率先提出从结构到结构的断指再植新方法,再植一指平均缩短25分钟,成活率达98.7%;创建功能性再造手新技术,解决了组合组织移植难题……
    1996年12月,丛海波第一次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创下了几个之最:在所有获奖专家中,他年龄最小,只有36岁;职称最低,只是主治医师;单位级别也最低,只是一个县级医院。近年来,丛海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多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及省内空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医德高尚显大爱
    医术精了,名气大了。丛海波依然还是那个老百姓熟悉的“丛大夫”。
    “名气很大的丛大夫不仅技术高,而且不多收一分钱。”来医院看病的大部分是慕名而来。
    丛海波说,来我们这治病的伤者,都是生活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他们都是劳动者,生活本来就很清贫。“医生要想着如何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而不是靠手术刀再去给病人增加负担。”他总是反复琢磨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减轻病人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对于病人及家属馈赠的任何钱物,丛海波都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掉的就上交给医院,用于支付病人医疗费用。很多农村患者送来自家烙的面饼,丛海波就让护士送到病房给其他自带干粮的陪床吃。
    在丛海波的办公室柜子里有一打手工缝制的鞋垫,那是一位农村患者为表达感谢之情而送来的。面对质朴的感情,他不忍心拒绝,只好收下。让它们时刻提醒自己,医生应该为患者做些什么?
    2011年8月,丛海波由文登整骨医院调任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担任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院长。
    丛海波更忙了。“时间不等我,我就把一天变成五天用。”丛海波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凌晨4点查房,5点开始做手术。8点上班时,手术已经做完,再回到办公室处理公务。“我首先是一名医生,其次才是院长。”只有和病人在一起,为他们治好病,丛海波才是最快乐的。
    为了能让自己的技术更好地造福病患,丛海波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培养年轻人。“以前只有几个人能做的手术,现在人人都能做了。”多年来,他培养了5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个医院的业务骨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丛海波认为成绩和荣誉只代表着过去,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去探索、追寻。
 
手机二维码